,查看合集更多内容
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——这曾是武汉慈惠街蔡家社区的真实写照。6.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5个自然村湾空心化严重,青壮年流失让发展一度陷入停滞。但短短三年间,这里却逆袭成为网红打卡地:民宿爆满、咖啡飘香、面包坊排起长队……他们究竟做对了什么?
近日,记者走进蔡家社区,探索其从“传统涉农社区”向“新型社区”转型的蝶变之路。
展开剩余84%漫步如今的蔡家社区,平坦的乡村公路串起一个个网红打卡点:飘着咖啡香的“村里咖啡”,充满童趣的“牛爷爷的农场”,文艺范十足的“樈池文化空间”,治愈系的美美与共·愿驿森愈SPACE……络绎不绝的游人,让这个曾经沉寂的村落焕发勃勃生机。
蔡家社区的网红打卡点。
“过去我们虽然一直发展农旅产业,但缺乏特色和深度,导致发展陷入瓶颈。”蔡家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君坦言。为破解困局,社区党支部经过深入调研,启动“归雁筑巢”计划,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吸引青年返乡创业。
烘焙达人金丽(网名“金粒籽”)的返乡经历颇具代表性。去年初,正在物色线下店址的她,被社区干部的“三顾茅庐”打动,这位全网百万粉丝的网络主播,最终选择落户蔡家社区。
金粒·柴窑面包坊。
“社区不仅帮我找到黄金店铺,还全程代办证照,让我能专注经营。”她创办的金粒·柴窑面包坊,如今已成为园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。
像金丽这样的返乡故事还有很多。目前,“归雁筑巢”专项计划已吸引梁绮嫣、余松、金丽等30余名能人返乡,落地愿驿民宿、来蔡小院、村里咖啡等20余个项目,带动40余名村民就业。
近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小组讨论会在“美美与共・愿驿森愈SPACE”热烈开展,由蔡家社区回乡能人组成的“新村民小组”成员,正围绕空间改造、客群引流、农产品联名开发等议题热烈讨论。
蔡家社区乡村邻里空间。
这样的议事会,每周都会在蔡家社区的不同业态空间里上演。愿驿民宿创始人梁绮嫣坦言:“每周的例会就像‘头脑风暴会’,社区党支部搭建的平台让我们从‘单打独斗’变成‘抱团发展’。”
原来,“新村民小组”最初叫“返乡实践小组”,随着蔡家社区“归雁筑巢”计划吸引30余名能人返乡,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“返乡实践小组”,推动返乡创业者建立组织体系。
返乡能人共商发展事宜。
“乡村游是个生态体系,只有资源共享、环境共建,才能实现共赢。村子发展好了,我们才能走得更远。”村里咖啡主理人余松的这番话,道出了全体成员的心声。在这种共识下,“返乡实践小组”成员间协作日益紧密,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逐渐以“新村民小组”自称。
村里咖啡将曾经的闲置地爆改成网红打卡点。
在党支部引导下,小组形成了“党建引领+能人聚合”的发展模式,建立“资源共享库”,通过经验互通、客源共享、渠道共建,原来“单打独斗”的民宿老板、咖啡店主变成了互利共赢、共享客流的“合伙人”。
如今,愿驿民宿、来蔡小院等多个项目已形成“吃住行游购娱”产业链。蔡家社区创造了一个党建引领产业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。
村湾美了,能人回了,产业旺了,如何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?蔡家社区以党建为纽带,构建“产业反哺民生”的良性循环。
大小事情由村民自己商量着办。
党支部依托辖区业态成立“新农人孵化中心”,手把手教村民玩转电商直播、乡村旅游管理。老把式种了一辈子地,如今搞起“采摘+民宿+研学”,以前种地靠天吃饭,如今家门口就能赚钱。
牛爷爷的农场、鹿儿在·欢乐营地等产业空间助力破解村民带娃难题,支部党员们戴上“研学导师”的草帽,带着孩子们在泥巴地里识五谷、学农事。每年260人次的托管服务,既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,又让泥巴地里长出了文化传承的新苗。
村湾的孩子们暑期在水田里体验农事。
精心打造“一五一十 同心筑家”党建品牌,让村民真正成为主人翁。环境怎么整治?孩子谁来照看?大小事情由村民自己商量着办。文化广场上,“幸福蔡家”舞蹈队跳出了欢快步伐,“俏夕阳”腰鼓队敲响了幸福节奏。
新老村民开展文娱活动。
当“归雁”的翅膀掠过田野,带回来的不仅是产业项目,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图景。
以“党建红”引领“生态绿”、激活“文化金”,在蔡家社区,新村民与原住民携手,传统农耕与现代业态在乡野间共生,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新时代共荣,一幅“组织强、产业兴、村民富、乡风美”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发布于:北京市睿迎网配资-炒股配资怎么配-正规股票平台排行-股市配资在线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